3d试机号码/696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總結:中國VS美國快遞業深究

物流巴巴2019-01-22 15:01:32閱讀:

  

      美國電子商務推動快遞行業帶動較弱系統電子商務組件增長不快、價格低、商業部分增長放緩、亞馬遜商店配送效應等原因。盡管電子商務對美國快遞行業的推動有限,但它在價格戰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壟斷地位。預計未來中國快遞業將通過整合贏得三四家快遞巨頭。

  美國快遞業:增長平穩,寡頭壟斷

  概覽:行業件量148億件、規模1211億美元,格局三足鼎立

  2017年美國快遞件量148億件,過去8年CAGR達6.3%。

  過去幾年雖然非電商件停止增長甚至負增長,但美國快遞行業件量在電商快遞件增長的推動下保持較好增長,我們測算美國快遞行業總件量從2010年的96億件增長到2017年的148億件,過去8年CAGR為6.3%。

  2017年美國快遞行業規模1211億美元,過去8年CAGR達6.0%。

  我們經過測算美國快遞行業規模從2010年的80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1211億美元,8年CAGR為6.0%。

  美國快遞行業規模增速略低于件量增速,主要原因是重量小、價格低的電商件占比持續提升導致快遞單價出現下降。

  美國快遞行業高度集中,表現為1國企(USPS)+2民企(UPS和FedEx)三家公司合計件量份額占比超90%。

  美國快遞行業起源于19世紀中葉,經過150多年的發展與整合,目前行業格局壟斷且非常穩定,2017年美國Top3快遞巨頭本國快遞件量合計約133億件,份額占比超90%。

  三家巨頭分別為美國聯邦政府控制的美國郵政服務(UnitedStatesPostalService,USPS)以及兩家快遞民企,即聯合包裹(UnitedParcelService,UPS)和聯邦快遞(FederalExpress,FedEx)。

  中美對比:分散vs壟斷,競爭vs合作

  需求端:國內電商件占主導,美國電商件占比不足50%

  中國快遞市場電商需求占比約70%,而美國電商占比不到50%。

  對國內電商件量計算:我們計算邏輯上是全行業網購GMV/客單價=訂單量,然后用訂單量/(訂單量/電商件量)最終得到電商件量。

  對于客單價,我們根據京東2017半年報計算得出京東客單價在400元左右,同時結合劉強東曾在其社交平臺上表示“京東客單價是行業的3倍”,計算出阿里電商客單價在130元,而再考慮到拼多多30元的客單價,最終計算出國內電商客單價約為169元,進而可以計算出訂單量。

  而訂單量不等于最終快遞件量,我們根據京東2017半年報計算得到訂單量:快遞件量≈1.5。綜上我們最終計算得到2017年國內快遞件量約為283億件,占比全行業達74%。

  供給端:國內競爭分散,美國寡頭壟斷;中國產品單一,美國產品豐富

  我們分公司競爭格局、快遞服務質量、快遞產品3個方面對比中美快遞行業的供給端:

  1) 相比美國三足鼎立的快遞競爭壟斷格局,國內快遞行業較為分散。

  美國快遞行業經過150多年的發展整合,目前已經形成了USPS+UPS+FedEx三家巨頭件量份額占比超90%的寡頭壟斷格局;

  而中國快遞行業起步較晚,發展歷史僅有20多年,雖然正經歷份額持續向龍頭集中的過程,但行業仍較為分散,2017年前國內三家快遞公司件量份額占比不過40%。預計未來國內快遞行業集中度提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2) 國內快遞行業時效遜色于美國,但國內快遞行業配送員勤勞度高于美國。

  相比美國UPS和FedEx提供次日早上8點前送達甚至當日送達的高時效,國內通達系快遞公司最近幾年配送時效雖然持續提升,但是平均時效仍要2.6天左右,而時效最高的順豐次晨也只是對于部分熱點城市提供次日中午12點前送達服務。

  總體看,美國快遞行業在強大的航空機隊及航線網絡支撐下,目前時效要高于中國。

  但是國內快遞行業配送員的勤勞度要高于美國,USP和FedEx周日不上班,而周六如果要配送快遞,則要額外收費,只有USPS周末上班并不收取額外費用。

  而中國通達系、順豐等快遞公司周末上班,不收取任何額外費用。

  3) 美國快遞產品按照時效劃分細致,而國內快遞產品組合較為簡單。

  上面我們分析過美國快遞公司的產品情況,我們發現UPS和FedEx對產品的時效劃分得非常詳細—兩家公司將快遞時效劃分成當日、次日8:00、次日10:30、次日20:00、隔日、三日、1~7個工作日等多個時效,并推出相應產品。

  而國內產品最豐富的順豐,其也僅提供順豐即日、次晨、標快以及特惠四個時效。因此國內快遞產品時效組合遠不如美國豐富,有待進一步發展。

  價格端:國內價格持續下行,美國價格逐年攀升

  美國快遞行業壟斷格局下價格戰壓力較小,行業已經形成每年提價的良性循環,而國內快遞價格戰正如火如荼。

  在三家巨頭壟斷之下,美國快遞行業價格戰壓力較小,在人工成本持續攀升之下,甚至形成了三家快遞巨頭每年同時默契提價的行業趨勢。

  并且除此之外,美國快遞會征收燃油附加費用以對沖油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2017年UPS燃油附加費用率約為5.5%)。

  反觀國內,由于競爭分散、人工成本較低同時疊加服務同質化,國內快遞行業價格持續下降,今年1~11月國內快遞價格同比下降3.1%,跌幅同比擴大0.5pct,顯示價格戰升級。

  美國快遞行業成熟價格體系的另一標志:yougetwhatyoupayfor。

  美國快遞行業價格除了每年都調升的基礎費率,還包括很多附加費。

  例如如果要寄送2C個人件,則相對商務件要收取個人件投遞費用;如果要寄送不規則物品,則要收取不規則物品寄遞費;如果要寄送冷運產品,則要收取冷藏運輸附加費用;

  如果要寄時效件,則需要購買價格昂貴的時效空運件(美國次日空運件價格$20,而陸運件價格$8左右)等等。

  總之在美國這樣成熟的快遞行業,如果消費者要享受額外服務就需要支付相應附加費,不像中國快遞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對任何電商件幾乎都一視同仁,收取較低費用。

  相比美國,中國快遞價格較低。

  為了剔除人民幣匯率和通脹等影響因素,我們采取將同一國家機票價格與快遞價格比值大小作為對比依據。

  對于國內,我們選擇上海寄到北京的快遞進行計算,而美國,我們選擇洛杉磯寄到紐約,計算結果展示在下表。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機票價格/快遞價格的比值要明顯小于中國機票價格與快遞價格的比值,說明中國快遞比美國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洛杉磯寄到紐約的當日達快遞件價格比從洛杉磯飛到紐約的機票價格還要貴。

  美國電商業:行業持續較好增長,亞馬遜一枝獨秀

  美國電商零售額最近幾年保持年均15%的增速較好增長,目前電商滲透率為9.6%,不到中國一半。

  受益亞馬遜、eBay等電商企業的涌現以及美國快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美國電商零售額從2006年的1128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4484億美元,11年CAGR達13.4%。

  美國電商市場雖然起步早于中國(2006年美國和中國電商銷售滲透率分別為2.9%/0.3%),但是國內電商行業在阿里、京東等電商企業以及通達、順豐等快遞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實現迅猛增長—2006~2017年國內電商零售額CAGR超過60%,2017年國內電商滲透率為19.6%,是美國8.8%的2倍多。

  美國最近幾年電商增速均保持在1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美國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15.2%。

  美國最大電商企業為亞馬遜,市場份額約為42%,過去6年GMV年復合增速為33%。

  美國電商市場格局不像中國高度壟斷(國內阿里+京東市場份額高達75%),美國最大電商亞馬遜+第二大電商eBay市場份額占比全國50%。

  亞馬遜近幾年保持較快增長,據InternetRetailer統計,公司GMV從2012年的46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896億美元,5年CAGR達33%,顯著高于行業14%的增速。

  受益顯著快于行業的增長,亞馬遜GMV行業占比從2012年的20%持續攀升到2017年的42%,亞馬遜在持續增長的同時,其平臺上第三方商家銷售額占比也在持續提升。

  抽絲剝繭:多因素造成電商紅利期下,美國快遞行業

  中國快遞行業在電商增長推動下,強勢實現對美國的反超,目前件量占比全球超50%。

  而美國最近幾年電商市場在亞馬遜的帶動下也實現了較好發展,快遞行業雖然景氣有所提升,但發展溫和,同時UPS和FedEx兩家公司快遞件量和業績增長并沒有明顯提速,而且也沒有涌現專注于電商件的美國版通達快遞公司。

  那么為什么本輪美國電商紅利下,美國快遞行業及公司受益不明顯呢?下面我們將從五個層面來解答這個問題。

  因素一:美國電商件總增量有限

  美國電商帶來的快遞增量與中國相比較少:

  1) 美國電商行業缺乏短期內迅猛增長的階段,導致電商件量增速溫和。

  對比中美電商增速,我們發現雖然最近幾年美國電商在亞馬遜的推動下保持較好增長,但是與中國電商過去十年爆發式增長相比遜色不少。

  中國電商雖起步晚于美國,但是后續發展迅猛,實現了對美國電商的反超。2006~2017年中國網購電商規模CAGR超60%,顯著高于美國的13.4%,2017年中國電商規模高達1.1萬美元,是美國電商規模(4484億美元)的2倍多。

  在國內電商短期爆發式增長驅動下,我們預計國內2017年相比2006年電商件新增了280+億件,而美國僅增長了53億件。

  2)美國缺少C2C或拼多多等客單價較低的電商企業,較高的客單價使得相同GMV催生的快遞需求不高。

  我們認為國內快遞行業經歷了三輪電商紅利:

  a)第一輪以C2C淘寶電商的快速增長為標志,淘寶商品便宜,客單價低,較小的GMV就能帶來較高的電商快遞件需求。

  b)第二輪電商紅利以天貓、京東等B2C電商崛起為標志,B2C電商產品普遍品牌知名度高、價值量高,所以客單價也高。雖然相同的GMV帶來的電商件需求沒有C2C多,但是B2C電商市場規模更大,因此電商件總需求相對高。

  c)第三輪電商紅利以拼多多異軍突起為標志,拼多多定位國內消費潛力極大的低線城市居民,其專門提供價格便宜的商品。

  由于拼多多目標用戶收入水平不高且銷售產品便宜,因此其客單價較低(35元/單),僅為阿里的1/4。

  2018年上半年拼多多雖然GMV僅占比國內電商的5%左右,但是其電商快遞件量卻占到通達系快遞公司件量的15~20%,貢獻了通達系快遞新增快遞件量的60%。

  再回到美國,我們發現美國電商一直以來都是B2C模式占絕對優勢,無論是亞馬遜、eBay還是沃爾瑪,其都是B2C電商。

  因此美國快遞行業缺少了C2C和定位中低收入群體的電商,導致客單價偏高,即便中國和美國GMV相同,美國的電商快遞件量也要少于中國。

  3) 美國無法享受到中國近14億的人口紅利,導致電商快遞總件量有限。

  另外一個導致美國電商件增量有限的原因是人口數量。2017年中國總人口數量為13.9億人,是美國3.3億人的4.3倍,如果中國和美國人均電商件量相同,那么中國電商總件量將是美國的4.3倍。

  國內電商快遞件總量大疊加增速快,這不是兩、三家快遞公司可以全部承接的,結果是國內龐大的電商件增量養活了多家通達系快遞公司。

  而美國電商件總量相對較小且增速平穩,導致新增電商件量足以被USPS、UPS和FedEx三家快遞巨頭及亞馬遜所瓜分,沒有多余的溢出件量。

  綜上,由于美國電商缺乏迅猛增長階段,同時缺少C2C或拼多多等客單價較低電商企業的推動,又沒有中國近14億人的人口紅利,導致美國電商件增量雖有所增長,但是增長速度平穩,增長總量相對有限,電商件對快遞行業推動作用遜色于中國。

  因素二:USPS和亞馬遜分流電商件,致UPS和FedEx件增較少

  USPS和亞馬遜分流大半電商件,USP和FedEx電商件增加有限。

  USPS憑借較低的價格和覆蓋范圍最廣的末端配送團隊獲得了亞馬遜約40%的電商件,成為本輪美國電商紅利下包裹量增長最快的快遞公司。

  同時亞馬遜通過建造FBA倉庫、構建貨運機隊、設立末端配送團隊等措施逐步建立自有的物流配送體系,從而可以以較低的成本、較高的時效為用戶提供物流服務,目前亞馬遜大約15%的電商件是自己負責的。

  因此UPS和FedEx只能瓜分剩下45%的電商件,總增量不多的情況下,每家公司能分到的更少。

  USPS雖然快遞業務增長較快,但被公司其他業務萎縮所抵消,導致總營收沒有太大變化。

  本輪電商紅利受益最大的USPS,其快遞業務件量和營收均實現了較好增長—快遞營收從2012財年的116億美元增長到2018財年的215億美元,期間CAGR為11%,而快遞件量同期CAGR為9.8%。雖然USPS快遞業務增勢良好,但是總營收最近6年CAGR僅為1.3%,主要原因是公司其他郵件業務出現萎縮。

  因素三:快遞龍頭足以吸納所有增量,中小企業缺乏逆襲機會

  美國快遞行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高度成熟并形成非常穩固的寡頭壟斷局面,行業門檻極高,新造“美國版通達”幾無可能。

  國內快遞行業在電商驅動下實現了飛速增長,從而帶來了大量的快遞業務增量。

  而中國快遞行業發展歷史不到20年,在電商紅利到來之時,行業內并沒有一家絕對的龍頭能夠承接所有的快遞業務增量。

  正因為國內快遞發展時間短并且競爭格局分散,同時快遞電商件短時間內瞬間爆發,從而能夠推動了國內多家通達系等快遞公司的快速成長,創造了快遞發展史的一個神話。

  而美國快遞行業經過15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USPS、UPS和FedEx三家巨頭壟斷行業90%+份額的穩定格局。

  三家快遞巨頭公司經過幾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經營發展、服務網絡鋪設、固定資產構建,在電商紅利到來時規模就已經非常大了。

  因此美國本輪電商紅利中,三家巨頭公司憑借自己遍布全國的服務網絡、強大的陸運及空運隊伍、優異的分揀轉運能力以及家喻戶曉的品牌知名度,有能力將新增的電商件量全部承接下來,沒有給其他新的快遞公司留下太多機會。

  因素四:非電商件存量大且增長慢,增量電商件對整體推動作用有限

  FedEx和UPS本身線下B2B和B2C件量就很高,高基數效應下,增量電商件推動作用不明顯。

  在美國本輪電商紅利前,UPS和FedEx快遞件量基數就已經很高了,以UPS為例,其2010年快遞件量就高達39.4億(同期FedEx件量為21.0億件),快遞件量主要包括線下B2B和B2C快遞件,而電商件占比僅為20%。

  再考慮到美國第一、二產業占比下降而服務業占比提升,導致UPS和FedEx的非電商快遞件量需求最幾年緩慢下降,而電商新增件量有限,因此UPS和FedEx快遞總件量并沒有表現出像國內通達系快遞公司快速增長的趨勢。

  因素五:電商件價格較低,進一步降低電商件對業績的拉動作用

  最后,收入端,電商件價格要顯著低于UPS和FedEx非電商快遞件價格,進一步降低了新增的電商件對兩家公司業績的推動作用。

  電商快遞件的價格一般要低于非電商件,這在美國也不例外。

  USPS的Shipping&Packages業務是所有快遞包裹業務,而其中的ParcelSelectMail子業務主要包裹公司為亞馬遜配送的電商件。

  我們通過計算得到,2018年財年USPS的ParcelSelectMail快遞價格僅為$2.14,顯著低于USPS所有快遞包裹平均價格$3.50。

  并且根據savethepostoffice.com測算,UPS和FedEx為亞馬遜配送電商快遞件的價格大約在$4.5,顯著低于其地面陸運快遞件價格$8。

  電商件增量有限,再考慮到電商件價格低于非電商件,因此新增電商件給美國三家快遞公司帶來的業績彈性不大。

  美國電商件價格低于非電商件的原因主要有:

  1) 美國最大電商亞馬遜實現的是FBA倉配模式,商品從商家到倉庫的物流全部由商家自行負責,而亞馬遜電商件配送的只是倉庫到買家的流程,相比普通快遞件,亞馬遜的電商件少了近一半的路程,從而造成電商件價格較低;

  2) 相比非電商件,電商件客戶一般都是銷售額較高的電商賣家,他們可以憑借較高的快遞業務量需求從快遞公司那獲得較高的折扣,從而使得電商件的價格低于非電商件。

  國內快遞尚需整合

  對國內快遞的未來前景樂觀,但行業整合仍需一段時間。考慮到國內電子商務在未來的滲透,仍有改進的空間,而國內人均快遞件約占美國的60%,我們期待著國內快遞業的發展空間。

  然而,與美國三大公司相比,價格逐年上漲,競爭趨于穩定。我們認為目前國內快遞公司比較有競爭力,企業數量還比較多。業界預計將通過整合其余3-4家快遞公司。

  如果2018年之前快遞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反映在中小型快遞公司的撤離上,并且該份額繼續集中在6至8家快遞公司中,那么預計快遞行業的集中度將在2018年后增加。快遞公司已逐步分化,3至4家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并且頭部快遞的內部差異化過程公司將伴隨著激烈的價格戰。

  物流巴巴專業貨運代理,根據您的實際情況給予最好的物流安排,省時省力,全心為您服務!

關注物流巴巴
物流巴巴微信公眾號